当前位置:燃文文学网>都市言情>大明天启录>第三百零五章 欧洲游记(一)

第三百零五章 欧洲游记(一) (1 / 3)

朱熹的理学看来:学问“不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乃兀然存心于一草木、一器用之间,此是看何学问?如此而望有所得,是饮沙而欲其饭也。”把人牢牢禁锢在“存天理,灭人欲”的狭小范围。否认自然科学的社会价值。而明末科学家那里,关心的已经不是一草一木而是整个自然,突破理学束缚,以研究和探访自然为乐,以徐霞客最为典型。

徐霞客显然不同于历史上儒家名士,不为了任何政治目的,宗教。就是纯粹以探访自然为乐,“穷九州内外,探奇测幽,至废寝食,穷下上,高而为鸟,险而为猿,下而为鱼。” 这反映出当时的人们在资本主义萌芽来临之时迫切希望了解自然,研究社会的强烈愿望,促进了人文主义世界观的形成。

历史上到了明朝中期,中国的科技文化已经发展到了顶峰,但是这个时候出现了许多矛盾,首先是《论语》里的一句话,在程朱理学的解释下出现了问题,那就是“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解说孔子既强调子女应奉养并孝顺父母(远游就做不到了),但又不反对一个人在有了正当明确的目标时外出奋斗。

现在基本上都是实行长子继承制,而且长子享受的是全家族最大的资源,但是长子不离家的古训由限制了他的发展,这也是许多家族逐渐衰落的原因之一。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经常不出门的人很难提升眼界,只能孤陋寡闻,固步自封,拒绝许多新生事物。再有就是中国的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也限制了对技术应用的需求,无法促进技术的快速发展。

相对于欧洲来说,在和中国面积差不多大的土地上,存在着几十个大大小小的国家,他们多数人信仰基督教,但是教会的教义约束了人们的思想意识,使得许多人受到了残酷的迫害,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国家,因为不同的国家对于这些人的态度不同。

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共主是周天子,他们的共主是教皇。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思想、文化、科技发展最块的时候,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着名的例子就是孔夫子周游列国,传播自己的儒家思想“仁、义、礼、智、信、忠、孝”,墨子到处宣传自己的“兼爱、非攻、节约、明鬼,天智”,老子李耳传播“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当时最着名的三大思想流派。

中世纪的欧洲就处于类似的情况,不同的是都在基督教义的统治之下,但是对于虚幻的教义出现了不同的解释和理解,产生了不同的流派,其实是为了各自的利益,维护不同的国家治理方式,这就造成了各种不同的思想家到处周游,传播自己的思想。在这个时期的后期,就出现了现代文明的雏形,开始在科技上出现高速的发展,接近了宋朝时期的中国科技水平,最终实现了突破,而中国在这个瓶颈时期,被蒙古帝国给打断了,出现了科技断层。

朱有孝的走出去意思就是让大明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开始大范围的科技文化交流,国内自然很简单,数所大学建立以后,交流比较方便,但是各种思维模式,教学方式还是落后,他希望借鉴欧洲中世纪以来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学方式的进步,把经验传授的传统改为科学的理论传授方式,将经验总结为理论进行传授,有系统的理论做基础。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