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旱烟 (1 / 22)

第四章 旱烟星星点 “古今”絮絮多

《凤池集?德水恭纪诗》 清 蒋陈锡

碧椀冰浆潋滟开,

肆筵先已戒深杯。

瑶池宴罢云屏敞,

不许人间烟火来。

估计很多读者是第一次见到这首诗,作者蒋陈锡,康熙二十四年进士,五十五年擢云贵总督。

通过引用这首诗,就是想告诉大家这样两条信息:一是中华民族抽烟的历史并不长。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历史悠远绵长,但翻遍浩如烟海的上古、中古历史典籍,记述古人吸烟的文学作品真是凤毛麟角,至于诗歌作品几乎没有,一直到明末清初,抽烟的风俗由西方传入后,这类题材的诗歌作品才陆续出现。

至于有人认为烟草的发源地在中国,以及烟草始于我国“三国”时期的观点,实际上从烟草的最初功用来看,当时人们吸食烟草,不管是拉丁美洲人为了狩猎时的醒神提脑,还是非洲人的防蚊虫叮咬,以及三国时期士兵吸食鼻烟的消除瘴气等等,严格意义上都是在充当药用成分或蔬菜的作用,还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烟草。

一直到后来流行在陕甘一带的水烟,才具有的现代“烟草”的真正功用,即富裕家庭所喜爱的一种嗜好。

从16世纪下半叶开始,到17世纪中期的明朝万历年间,烟草从欧洲传入中国,特别在民国时期,女性吸烟被视为一种美和优雅,吸烟成了时尚,最后这种富贵人家的嗜好几乎成为了一种全民行为,真可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二是真正意义上的吸烟从它在中华大地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处于被控、被禁的尴尬境地,但至今也未禁绝,大家可以先预设一个为什么?

引述本诗,通过它的写作背景,我们不但知道清朝的官员已经有了吸烟的习惯,而且也知道了这样一个事实:

康熙帝玄烨不吸烟,也不喜欢别人吸烟。

李调元《淡墨录》卷六记载康熙南巡,驻跸德州时说过的一段话:

“朕平生不好酒,亦能饮一斤,止是不用。最可恶的是用烟,诸臣在围场中看我竟日曾用烟否?每见诸臣私行在巡抚帐房偷吃,真可厌恶,且是耗气的东西,不但我不吃烟,太祖、太宗、世祖以来都不吃烟,所以我最厌恶吃烟的人。”

小时候曾在抽烟的人堆里听过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个美*国的烟商到法国去做生意。一天他在集市上大谈吸烟的好处,突然有位老人走上台子,大声说道:

“女士们,先生们,吸烟还有三大好处:第一、狗怕吸烟者;第二、小偷不敢偷窃吸烟人家;第三、吸烟者永远年轻。”

一时间,台下观众情绪振奋,那位商人更是喜形于色。老人却把手一摆,继续说: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