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燃文文学网>都市言情>酒精风云>第二百三十五章 集资

第二百三十五章 集资 (1 / 3)

李明军想过到王俊才这里借钱,可那个时间点正是王俊才超市筹建的关键时期,资金也很紧张,他想想还是算了。憋到最后,实在是没办法了,李明军选择了当时刘立生在任面临困难时,想用但没有用到的办法,向全体职工集资。全厂职工一千人,厂级领导每人两万,中层领导每人一万,普通职工每人五千,使用期三年,每年利率百分之六。同期存款利率三年期为百分之二点七,贷款利率三年期百分之五点九四。可以说这是一笔双赢的借款合同,职工得到了更高的回报,企业可以用到比银行利率低的资金,因为银行贷款还有一些其他明的暗的费用,所以实际利率要高出正常定价的水平。

虽然这对酒精厂和职工都是好事,但是银行不乐意,大家都这么搞,银行就没饭吃了,所以一开始银行听说酒精厂搞集资后,是强烈反对的。但是法律又没有明确规定,企业不可以向职工借款,只要用于生产经营,不对公众借款就是合法的。再说了,酒精厂这个现状,银行不愿再给贷款,又反对人家自救,从道义上也说不过去,所以银行反对无效。

最终,李明军顺利地从职工手里募集了六百多万的资金,算是解决了急迫的困局。又经过三个月的改造,溶剂改酒精工程结束,经过试运行,总算是顺利地产出了酒精,虽然酒精的等级没有那么高,也马马虎虎够得上食用的标准。李明军总算是长出一口气,压在他心里很长时间的这块大石头,总算是卸下来了。另外为了粉饰太平,李明军还高调的对外宣布,江东酒精总厂经过技术改造,年产酒精达到了十万吨的规模,成为全球排名第一的酒精生产企业。

然而,人要倒霉,走了背运,谁也挡不住。就在新酒精车间投产后一个月,也就是一九九九年二月份,国际油价开始暴跌,最低跌至十美元一下。油价的暴跌,很快传导至石油制品领域,合成酒精价格几乎下跌了一半。发酵酒精的价格也随之大幅下跌,使得本来因为酒精总厂官宣增产而大幅下挫的价格再度下降,二月底完全突破了历史极值。但是,生产成本原材料等费用,并没有随之下跌,甚至随着物价的上升有所上涨,现在酒精厂每生产一吨酒精,就要倒亏一千元,即便这样产品也很难卖得出去。

酒精厂原来有两个储罐,总共能容纳酒精两万吨,后来溶剂车间又新上了两个五千吨的储罐。因为长期要保持两万吨左右的库存,这三万吨的储量实际只能新增一万吨的酒精,由于产量大幅增加,只用了一个月,储罐全部爆满,就连平时运送酒精的槽罐车,也都装满了酒精。李明军赶紧召开销售会议,督促业务人员紧急促销,然而在当前这种经济形势下,他又不敢放开了口子地赊销,如果那样酒精厂根本就顶不住。低价卖也不现实,本身按照现在的价格就亏很多,如果再降价,工厂就别想过了。

最后销售人员使了最大的力量,也没有改变当前的局面。酒精生产出来卖不出去,低价卖又会亏死,无奈之下,李明军只能做出全面停产的决定。然而停产带来的连锁反应,是李明军始料未及的。首先银行就坐不住了,酒精厂总共欠各家银行两亿多的外债,可以说四大行都借遍了。酒精厂正常生产着,每年多少还一部分利息,他们还不害怕,可是一停产,就不是还不还利息的事了,说不定本金都保不住了。一开始催款的单子雪片样往酒精厂发,后来直接就派工作人员找上门来,天天围堵在李明军的办公室里。李明军能有什么办法,只能避开追债的人,跑到别的办公室躲了起来。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